品牌建设

抓住机遇 勇于创新 推动钢渣资源化利用——中国金属学会关于钢渣处理技术及综合利用情况的调研

发布时间:2020-06-05

根据中国废钢铁应用协会数据,2018年,我国钢渣产生量达1.21亿吨,钢渣综合利用率仅为30%左右。从上世纪90年代初到2018年末,我国钢渣尾渣累计堆存量超18亿吨,占地20多万亩。2018年初《环境保护税法》正式开始实施,其中有关钢渣排放和露天堆存的政策规定使钢铁企业面临巨大压力,同时2018年生态环境部通报多起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典型案例中涉及的钢渣堆放引起环境污染的严重事件,使钢渣综合利用迫在眉睫。

针对以上问题和中科协学会联合体品牌建设项目子项目“绿色冶金关键共性技术协同创新研究”任务要求,2019年中国金属学会协同中国废钢铁应用协会、中冶建筑研究总院共同开展了一次钢渣处理及综合利用情况的实地调研。

调研的企业分别有唐钢哈斯科、首钢京唐二期、天津荣程、天津钢铁、邯郸钢铁、日照钢铁、镔鑫钢铁、首钢股份、宁波钢铁、宝武钢铁、江苏融达等。此次调研针对热渣处理、尾渣加工、尾渣制粉及利用途径等关键环节,对其相关装备流程、实际生产运行情况以及处理效果、产品质量、执行的标准、加工后的产品去向等方面进行了实地考察,并和有关技术人员进行了交流,听取了他们的看法和建议。

通过调研得出:

近些年一方面由于国家日益严格的环保政策的压力,另一方面由于技术的进步和市场机遇的出现,钢铁行业钢渣处理和利用出现了显著的进步。首先是热渣处理工艺装备的创新,滚筒法处理和辊压+有压热闷技术通过不断改进,更加成熟,不但在国内得到了推广应用,而且实现了技术和装备的出口;其次在钢渣利用方面也有所突破,特别是微粉加工设备和工艺都有了成功的应用案例。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更应清醒地认识到在钢渣处理和应用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钢渣处理工艺

1)目前绝大多数钢厂仍采用池闷渣和泼渣的传统工艺处理。这种处理工艺,一是耗水量大、能耗高;二是厂房烟气弥漫,处理区域环境极差;三是带腐蚀性的烟气对设备、厂房腐蚀严重。(2)滚筒法和有压热闷虽然改善了厂区环境,但到目前为止,钢渣显热仍未得到回收利用。

(二)钢尾渣利用方面

对于钢渣的利用,国家已经出台了几十项国标,包括了水泥、混凝土、工程、道路等各个方面,但在实际使用中存在问题和不足是:(1)国家标准和用户的行业标准、规范、操作规程等对接不够,影响了实际使用;(2)各钢厂处理工艺差异造成了钢渣性能指标上的差异;(3)和其它代用材料的性价比问题,比如用于道路施工和普通砂石的性价比;用于混凝土和水渣、粉煤灰的性价比等;(4)加工工艺复杂、加工成本高(特别是制微粉),产品的附加值不高,加工企业没有效益;(5)钢产量集中地区的资源量和应用市场的矛盾;

根据调研情况,专家组提出了对钢渣处理和利用工作的建议:

1、抓住机遇,大力推动钢渣资源化利用。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加之国家的环保政策,开山取石和江河挖砂作为原料的主要来源途径受到限制,相关行业开发利用代用材料势在必行。钢尾渣就是最有可能和价值的替代材料,因此看好其市场前景。

另一方面,由于燃煤发电受到限制和钢渣同为原料的粉煤灰的量减少,也为钢渣利用提供了机遇。

2、争取政策、利用政策、借机发展

今年1月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联合下发的《关于推进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产业集聚发展的通知》对于钢渣处理和利用是一个重大的利好,文中提出要建设两个50家示范企业,因此各企业都应抓住这个机遇,积极工作,同时还应该努力争取地方政府和环保部门的政策支持。

3、和用户合作,共同推进钢尾渣的资源化利用

当前应用中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调动下游用户行业使用的积极性。中国年产水泥20多亿吨,如果水泥行业钢渣利用量达到5%的水平,理论上年用钢渣将会达到1亿吨,所以我们必须和下游用户密切合作,共同努力来推动。各企业均应根据自己所处的地理位置、周边用户产业的需要积极创新新的合作模式,实现双赢,为固废的资源化利用做贡献。

4、钢铁企业在钢渣处理和利用工作中应坚持源头减量--优化处理工艺--趋利避害的高效利用原则。

 

5、积极鼓励创新,为钢渣处理及利用注入新的动力

创新是技术进步的驱动力,解决当前钢渣利用和加工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也要依靠创新。首先是处理工艺的创新,滚筒法和有压热闷法都是创新的产物,但其存在的不足也仍需要继续创新来解决,其次对于尾渣的加工,特别是钢渣微粉的加工仍存在着能耗高、加工成本高的问题,所以创新制造出更适合于钢尾渣制微粉的设备也是当前市场的急需。

6、开展国际交流,学习借鉴国外的好经验、好做法

虽然国情不同,但在钢渣处理和利用上钢铁行业拥有同样的命题。国外一些企业,特别是日本、韩国和欧洲的钢铁企业在钢渣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方面也有许多好的经验、先进的设备和成功应用的案例。因此我们应该开展广泛的国际交流,既把国外企业的好经验、好设备引进来,又要把我们的好技术、好设备推向国际,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附图:调研照片

 

秘书处办公室地点:北京东四西大街46号(中国金属学会)

电话:010-65260492   010-65133925   邮箱:amac@csm.org.cn

备案号:京ICP备06036139号-10